熊大经:“五度辩证”治鼻病
一、熊大经的故事
熊大经(-),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耳鼻喉科创始人、中医世家,四川省十大名中医。先生祖籍重庆,家庭五世业医,其父熊雨田,是我国声望卓著的中医耳鼻喉专家。先生幼承庭训,耳濡目染,秉承了先辈优秀的品格,并继承了先辈精湛的技艺。熟谙《内经》,善于发挥经义,运用经义指导临床治疗。大学时反复诵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并能全文背诵,悉心研究,归纳总结出一系列经方在耳鼻咽喉科的适用情况。先生在学术道路上,批判地吸收干祖望、王德鉴、谭敬书等各家经验和思想,尊东垣、扬河间,将健脾补土、升阳益气通窍等法作为五官科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创立“鼻五度辨证”学说,补充中医鼻病辩证的盲区,并在此基础上创制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五龙颗粒等新药,验之临床,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熊大经鼻病治验集成》读书笔记
(一)八纲辨证(略)
将四诊收集的鼻部证候和体征结合全身有关症状,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综合分析、归纳,以辨明鼻部疾病的部位、性质以及其与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辨证(略)
是辨识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所致的鼻部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全身与鼻部的不同的证候及相互间的联系,以此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三)脏腑辨证(略)
鼻为气体出入之要冲,有司嗅觉、助发音之功,为头面清窍,属肺系。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肺脏健旺,肺的经气温煦于鼻,肺的阴液滋润、濡养于鼻,则是鼻的呼吸、嗅觉功能正常。肺为华盖,肺位最高,为娇脏,易感外邪。若肺脏虚弱,外邪犯肺,则可发生各种鼻病。由于鼻与脾、肾、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因此鼻病的脏腑辩证主要围绕肺、肾、胃、肝、胆等脏腑的病理变化辨证。
(四)鼻病主要症状的辨证(略)
是指以局部症状为出发点和中心,结合局部表现、体征及全身症状进行辨证的方法,是鼻“五度辩证”的前身。包括辨鼻塞、辨鼻涕、辨鼻痒、辨鼻痛、辨鼻干、辨嗅觉障碍、辨鼻源性头痛、辨鼽衄等。
(五)鼻五度辨证
金之华蒸聚为气度,木之华蒸聚为枢度,火之华蒸聚为血度,土之华蒸聚为肉度,水之华蒸聚为髓度。
气度者,鼻之下鼻甲、下鼻道是也,内应于肺,西方庚辛申酉之金,肺主气,故曰气度。肺主气,司呼吸;肺为娇脏,鼻为肺窍,外邪易侵滞肺窍,失其宣肃,壅滞上逆鼻窍。
枢度者,鼻之窦口鼻道复合体、中鼻甲、中鼻道是也,内应于肝胆,东方甲乙申卯厥阴风木,肝为一身阴阳之枢,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故曰枢度。气之升降浮沉,血之输布失养,又赖气机之通利,肝之疏泄乃运动变化之根本,枢机不畅,则津气升降出入受阻,诸病生焉。
血度者,鼻之鼻中隔是也,内应于心,南方丙丁巳午火,心主血,故曰血度。中血堂乃血脉汇聚之处,易为邪热所伤,可致血络怒张,火炎则有焚燎之殃,发为鼽衄。心主嗅,嗅觉乃复杂高级神明意识,血不和,则神明失,嗅乃丧。
髓度者,鼻之上鼻甲、鼻顶及鼻骨是也,内应于肾,肾主骨生髓,故曰髓度。精髓不足或封藏失职则气化无力或脑髓渗漏致使真元衰微。
肉度者,鼻之外鼻(鼻背、鼻尖、鼻翼)及鼻前庭是也,内应于脾,中央戊己丑未之土,脾在体合肉,故曰肉度。脾主运化,升清恶湿,湿浊中阻或气血乏源易致清窍不利,鼻窍受邪。
1、气度辨证
下鼻甲、下鼻道,内应于肺系。肺与下鼻甲在生理病理上关系甚为密切,肺的众多功能失调在鼻窍往往反映在下鼻甲、下鼻道。通过观察下鼻甲的变化,结合舌症脉等,可以测知气度的功能,了解肺系功能。
若下鼻甲肿大,黏膜淡白兼有鼻涕清稀,喷嚏时作,或嗅觉障碍,香臭难辨,或鼻渊反复发作,舌淡,苔薄,脉弱,说明脏腑虚损,清气不能上达于鼻,气不煦鼻,鼻失温养。
若鼻内黏膜潮红或干燥少津,或下鼻甲萎缩,兼鼻窍干燥不适,鼻涕稠少,不易擤出,或涕中带血,舌红,苔少,脉细,多因肺脏阴虚,鼻窍失于濡养。
若下鼻甲肿大,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伴有鼻塞不通,鼻涕增多,头昏头痛,恶寒发热,舌苔薄,脉浮,则为外邪犯肺,肺气闭郁,肺气失宣。
若鼻孔煤黑,下鼻甲充血色红,分泌物增多,伴有鼻内疼痛,鼻塞不通鼻涕脓稠,舌红,脉数,多为肺脏蕴热,邪热炽盛,上炎鼻窍。
若鼻内干燥,下鼻甲黏膜充血或干燥少津,多为燥邪伤肺,燔灼津液。
2、枢度辨证
肝主疏泄,条畅气机以通鼻窍,肝之经脉循抵畜门(鼻孔),又因肺主气,鼻是气体出入之门户,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有助于肺维持通行天气的功能正常。胆为中清之府,其清气上通于脑。胆之经脉,曲折布于脑后。脑下通于頞,頞之下为鼻。胆之经气平和,则脑、空格、鼻功能正常;反之,胆经有热,热气循经上行,移于脑而犯于颊和鼻,则可致辛颊鼻渊。通过观察中鼻甲、中鼻道的变化可以了解肝胆的功能状态。
若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中鼻道或嗅沟积脓,可见黏脓,伴有鼻塞、头痛、舌红、苔*腻、脉滑等,提示肝胆湿热。
若鼻黏膜充血,中鼻甲红赤,中鼻道或嗅沟可见*绿色分泌物脓稠带血丝,提示胆腑郁热。
若中鼻甲黏膜色淡,提示胆气不足。
3、血度辨证
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心主血濡养鼻窍,鼻乃血脉汇聚之处,为“多气多血之窍”,心之气血循血脉而贯注于鼻鼻得濡养,则鼻部肌肤润泽,鼻窍通利。心血充沛,奉养于鼻,则嗅觉灵敏。鼻中隔心属血度,通过观察鼻中隔的变化,可以推测心系的功能。
若鼻中隔黏膜色鲜红,有出血点,出血鲜红,多提示心经蕴热;
若鼻中隔黏膜暗红或萎缩,出血色暗红、量少,常提示心阴不足;
若鼻中隔黏膜色淡、出血,提示心气不足,气不摄血。
4、髓度辨证
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鼻窍得肾阴濡养,得肾阳温煦,鼻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髓度内应于肾,其生理病理与肾息息相关。鼻之高位与脑髓及肾的关系非常密切。上鼻甲、鼻项及鼻骨皆属肾,通过观察这些部位可以了解肾系的功能变化。
若影像检查发现骨壁先天缺损、鼻骨薄脆,上鼻甲结构异常等,体现先天肾元亏虚。
若鼻顶黏膜淡白,鼻道有水样分泌物,伴有喷嚏频作,清涕长流,畏寒,腰膝酸软,神疲倦怠,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常为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若鼻顶黏膜色干红,伴有鼻腔干燥、嗅觉下降等,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常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5、肉度辨证
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脾气虚弱,输布水谷精微失职,气血化生之源不足,则鼻窍失养而致病。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停聚鼻窍,则致鼻分泌物增多,酒皶鼻、湿疹缠绵难愈。鼻准、鼻尖、鼻翼、鼻前庭的变化可反映脾系功能。
若鼻准、鼻翼或鼻前庭红赤肿胀、疼痛,鼻涕脓臭而稠,鼻干,口臭,心烦,大便燥结,多为脾经湿热,湿热内蕴于脾,熏蒸于鼻窍。
若鼻前庭糜烂、疼痛并伴有黏涕附着,或鼻疔反复发作,往往提示脾虚不能胜湿,湿浊内生困于脾脏,致清阳不升,水湿潴留,集聚鼻窍。若鼻尖色红,提示脾脏有热;鼻尖色白提示脾脏虚寒;鼻尖色青,一为有寒,二为肝木乘脾土。
三、鼻五度辨证的临床运用
(一)鼻疔
鼻疔指以鼻尖、鼻翼、鼻前庭及其附件部位的红肿疼痛,粟粒状突起,顶有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鼻病。
1、病因病机病所
本病多由邪*蕴鼻部肌肤,致气血凝滞而成。结合五度辨证,鼻疔的发生和脾、肺关系最为密切,鼻准、鼻翼、鼻前庭属脾胃,脾胃蕴热,上蒸鼻窍,则鼻准、鼻翼、鼻前庭生疔疮。肺开窍于鼻,肺经蕴热或*邪袭肺,循经上扰,蕴结鼻窍,则生疔疮。
2、五度辨证分型
(1)外*侵袭,蕴结鼻窍——清热疏风,解*消肿——五味消*饮
(2)热*壅盛,循经犯鼻——泻火解*,消肿止痛——*连解*汤
(3)邪*内陷,热入心包——泻火解*,清营凉血——清营汤合犀角地*汤
(4)正胜邪退,*随脓泄——清泄余热,调补气阴——沙参麦冬汤加减
(二)鼻疳
鼻疳是指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皴裂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1、病因病机病所
鼻疳的发生与脾胃、肺密切相关,外鼻及鼻前庭属肉度,内应于脾胃,湿热内蕴脾胃,上灼鼻窍,则鼻窍肌肤失养,气血为湿热炎邪壅滞而致鼻疳。另鼻为肺之官,肺经湿热壅滞,熏蒸鼻部皮肤而生鼻疳。
2、五度辨证分型
(1)肺经蕴热,邪*侵袭——清泄肺热,疏风解*——*芩汤加减
(2)脾胃失调,湿热郁蒸——健脾化湿,清热解*——除湿汤加减
(3)邪*久留,阴虚血燥——滋阴润燥,养血消风——四物消风饮加减
(三)酒皶鼻
酒皶鼻是指鼻尖、鼻翼、颜面皮肤潮红、油润,有紫色丘疹或脓包,表皮增厚,粗糙不平,似有酒渣附着为主要表现。
1、病因病机病所
外鼻属肉度,内应于脾胃,以从脾胃论治为基本原则。嗜酒或过食肥甘厚腻,脾胃积热、化火,上扰鼻窍,表现在外鼻,出现鼻准、鼻翼皮肤潮红、充血等。肺开窍于鼻,若风邪犯肺,郁而化火,上蒸鼻窍,发为此病。
2、五度辨证分型
(1)脾胃积热,熏蒸鼻窍——清泄胃热,凉血解*——三*栀子汤加减
(2)肺经蕴热,上蒸鼻窍——清泻肺胃,凉血活血——栀子仁丸加减
(3)血热郁滞,熏蒸鼻窍——健脾益气,清热散瘀——凉血四物汤加减
(4)阴虚湿热,熏蒸鼻窍——滋阴润燥,清热除湿——养阴清肺汤配清泻肺胃之品清郁热,或淡渗利水之品,如猪苓、茯苓、泽泻这类利湿化浊
(四)鼻窒
鼻窒是指以长期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慢性虚弱。
1、病因病机病所
因肺之阳气不足,外之风冷邪气乘虚袭肺,致肺气不和,阳气不得宣发,阴邪滞留于鼻窍,而生鼻窒。鼻窒的局部检查多以下鼻甲肿胀或肥厚为主,下鼻甲属气度,内应于肺,故以肺气不利为鼻窒的基本病机。
2、五度辨证分型
(1)肺经蕴热,邪壅鼻窍——清热散邪,宣肺通窍——*芩汤加减
(2)肺气虚弱,邪滞鼻窍——补益肺气,散邪通窍——温肺止流丹加减
(3)肺脾气虚,邪阻鼻窍——健脾渗湿,益气通窍——参苓白术散加减
(4)肺气不足,气滞血瘀——补气养血,通宣鼻窍——八珍汤加减
(五)鼻干
鼻干是指以鼻黏膜干燥、充血、退变,分泌物减少为主要表现。
1、病因病机病所
鼻干的基本病机是津伤鼻窍。局部检查常见鼻黏膜干燥、结痂、充血,以鼻腔前段最甚。鼻腔前段主要有鼻前庭和下鼻甲,分别属肉度和气度,内应于肺、脾。燥邪伤肺,致下鼻甲分泌功能失调,则鼻腔失于润泽。脾胃蕴热,火热内生,燔灼鼻窍,故鼻腔干燥。
2、五度辨证分型
(1)燥邪伤肺,鼻失濡养——清宣燥邪,滋润鼻窍——桑杏汤加减
(2)胃热炽盛,上灼鼻窍——清泻胃火,导热下行——调味承气汤加减
(3)阴虚肺燥,鼻失濡养——滋阴润燥,增补肺阴——养阴清肺汤加减
(4)肺脾气虚,鼻失滋养——补中益气,培土生金——补中益气汤加减
(六)鼻槁
鼻槁是指以鼻内干燥、肌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
1、病因病机病所
鼻槁的发生与肺、脾、胃、肝有关。鼻槁的主要病机是津液不足以濡养鼻窍。局部检查多见鼻腔宽大,鼻黏膜萎缩干红,尤以下鼻甲为甚,下鼻道有较多*绿色痂壳。下鼻甲属肺,故肺阴不足为主要病因病机。肺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鼻窍失养,下鼻甲失去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故鼻内干燥,黏膜萎缩。肾为一身阴液之根,肾阴不足则肺津亦少,无以上荣,鼻失濡养而致病,故治疗上除滋养肺阴法外,亦可从肾而治。
2、五度辨证分型
(1)燥热伤肺——清热润燥,养阴滋肺——清燥救肺汤加减
(2)肺阴虚损——滋养肺阴,益肺润鼻——麦门冬汤加减
(3)气血不足——滋养肺阴,养血润燥——八珍汤加减
(4)气滞血瘀——行气活血,祛瘀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七)鼻衄
鼻衄是以鼻窍出血为临床特征的病症,是十多种鼻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1、病因病机病所
鼻为清窍,血脉多聚之处,其病机多为火热灼络和气不摄血两个方面。临床上鼻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利特尔区,鼻中隔属血度,内应于心,心主血,心火亢盛迫血妄行或心不行血,血溢脉外均可致鼻衄。
2、五度辨证分型
(1)风热犯肺,灼伤鼻窍——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火炽盛,上灼鼻窍——清胃降火,凉血止血——玉女煎加减
(3)肝火上逆,熏蒸鼻窍——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
(4)心火亢盛,迫血妄行——清心泻火,凉血止血——泻心汤合犀角地*汤加减
(5)肝肾阴虚,虚火伤络——滋养肝肾,宁血止血——知柏地*汤加减
(6)脾不统血,血溢脉外——健脾益气,养血摄血——归脾汤加减
(7)阴虚肺燥,燥火上约——养阴润燥,凉血止血——养阴清肺汤加减
(八)鼻渊
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久则虚眩不已。
1、病因病机病所
鼻渊的发生和肝胆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肺、脾、胃。从鼻五度辩证讨论,鼻渊的发生是因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引流不畅造成,因为鼻甲、中鼻道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属枢度,内应于肝胆,当肝胆疏泄不畅时,则枢度疏泄失常,故鼻渊发生。在治疗鼻渊时,疏利肝胆是基本治疗原则。
2、五度辨证分型
(1)外感风热,循经犯鼻——疏风清热,宣肺通窍——苍耳子散加减
(2)肺经蕴热,鼻窍不利——清热宣肺,通利鼻窍——清金化痰汤
(3)胆腑郁热,移脑犯鼻——清泄肝胆,开郁通窍——龙胆泻肝汤加减
(4)胃腑热盛,循经犯鼻——清胃泻火,消肿排脓——清胃散加减
(5)脾胃湿热,蒸灼鼻窦——清脾泻热,利湿祛浊——甘露消*丹加减
(6)肝胆湿热,蕴结鼻窍——清泄肝胆,利湿通窍——龙肝泻肝汤加减
(7)肺气虚弱,邪滞鼻窦——温补肺脏,疏风散寒——温肺止流丹合苍耳子散加减
(8)脾气虚弱,水湿停聚——健脾益气,除湿化浊——参苓白术散加减
(9)邪*滞留,湿热上蒸——清热除湿,通利鼻窍——*芩滑石汤加减
(10)湿热久羁,气血瘀阻——活血通窍,通利湿热——通窍活血汤加减
(九)鼻息肉
鼻息肉,又名鼻痔,系以鼻塞、涕多、鼻腔可见半透明赘生物为主要特征的鼻病,是鼻科多发病之一,临床常伴嗅觉减退、头痛头胀等表现,常伴鼻渊、鼻鼽等病。
1、病因病机病所
鼻息肉多发生在中鼻道、筛窦及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位于鼻腔的枢度,故鼻息肉的发生与肝胆密切相关。鼻息肉的主要病机是痰、瘀,而肝主枢,是气血津升降出入的枢纽。枢度内应于肝,若肝胆蕴热,则枢度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壅滞于鼻窦复合体等区域,若不及时治疗,气血搏结日久,痰瘀为患而成息肉,故鼻息肉多见于中鼻甲、中鼻道等部位。肝失疏泄,其辅助卫外的功能失常,则鼻腔鼻窦中的纤毛及其黏液毯的清洁及防御作用也随之下降,正虚无力抗邪,虚邪留滞,且卫气虚弱,失于固摄,则水液积聚,故涕多,且病程缠绵不愈。肝失疏泄是鼻息肉的重要病机之一。因鼻息肉病程缠绵,故单纯肝脏失常者少见,临床中鼻息肉常表现为肺、脾、肝多脏同病。如鼻息肉常合并鼻渊,可见二者病机密切相关。鼻渊多责之肝胆,肝胆蕴热,循经上扰鼻窍,使枢度失常,鼻腔与鼻窦气血壅滞,故发为鼻渊。而肝胆蕴热日久,脾土壅滞,则痰湿内生,可发为鼻息肉。另木火刑金,日久则且气虚弱,其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出现鼻塞、流涕、打鼾等症状,故鼻渊患者常伴鼻息肉。
2、五度辨证分型
(1)肺气虚弱,寒湿凝聚——温肺补气,散寒解凝——温肺汤加减
(2)脾肾阳虚,寒湿凝聚——温补脾肾,祛湿散结——参苓白术散加减
(3)胆肺失调,湿热熏蒸——清脾泻热,利湿散结——辛夷清肺饮合五苓散加减
(4)邪*滞留,气血失和——行气活血,祛痰散结——当归芍药汤加减
(十)鼻鼽
鼻鼽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顾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1、病因病机病所
鼻鼽病变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气虚型较常见。根据鼻腔五度辩证,下鼻甲、下鼻道属肺,肺气虚则多见下鼻甲、下鼻道的病变,这和现代医学中变应性鼻炎的检查多见下鼻甲肿胀相对应。单纯的肺气虚型并不多,而肺脾两虚型鼻鼽患者临床更为常见,此型患者除下鼻甲肿胀,鼻甲黏膜充血或苍白外,还可见脾所对应的外鼻或鼻前庭变化,出现外鼻色红或鼻尖红,或鼻前庭黏膜充血等表现。肺气虚弱,卫外功能必然减弱;脾气虚弱,后天生化乏源,则不能助肺固表。临床上常用肺脾同治的方法,吸收河间“培土生金”的思想,重在治脾,健脾益气,培补中土,而达到培土生金、益气固表的目的。予验方“五龙颗粒”加减,*芪、白术、山药、大枣等补中益气,加桂枝、防风温阳祛风,五味子等酸收止涕,配合僵蚕、地龙等祛风通窍通络止痒。
在临床上,患者中不乏兼见中鼻甲肿大伴黏膜变化者,中鼻甲、中鼻道应肝胆,故在治疗上,鼻鼽亦可以从肝胆论治;耳鼻咽喉为上窍,清阳之气上达方能维持诸窍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之通利,气机条畅,须赖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若少阳枢机不利,清阳不升,不能上荣鼻窍,可发为鼻鼽。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对胆腑有制约调节的作用,同时肝胆主疏泄,对肺的宣降有调控作用,故临床上见中鼻甲肿大伴黏膜变化的鼻鼽患者,多从胆肺论治,予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芩和解少阳,半夏化痰祛瘀,枳壳、瓜蒌泄降浊阴,人参、甘草、*芪等扶正祛邪。
2、五度辨证分型
(1)肺气虚弱,风寒外表——温补肺脏,祛风散寒——温肺止流丹加减
(2)脾气虚弱,肺失充养——温补脾肺,升阳益气——补中益气汤加减
(3)脾肾阳虚,鼻失温养——温补脾肾,助阳通窍——附子理中汤加减
(4)肾气亏虚,鼻失温煦——补肾益气,温阳固表——金匮肾气丸
(十一)失嗅
末梢感受性嗅觉障碍属于中医“失嗅”范畴,是指嗅觉不同程度地减退或消失。其特点是因嗅黏膜和嗅神经末梢的病变而发生的嗅觉障碍,嗅觉减退在鼻腔通利时或鼻腔阻塞解除后仍然存在。鼻腔因长期慢性炎症(如萎缩性鼻炎)及病*感染(如流感)、细菌感染、药物、有害化学气体、放射治疗、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均可引起本症。还有一些嗅觉障碍称为“呼吸性嗅觉障碍”,其特点是嗅觉减退,因鼻腔不通利,气流不能达到嗅神经末梢所致,鼻通利后则嗅觉得以恢复,凡能引起鼻腔阻塞的病因皆可引起本症。
1、病因病机病所及五度辨证论治
嗅觉功能是鼻窍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鼻窍的通气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疾病及脏腑虚损都可致嗅觉障碍。
嗅觉障碍初起,鼻塞涕多,头痛发热,舌红,苔白,脉浮者,多为外邪侵袭所致。
鼻塞脓涕量多,嗅觉障碍反复发作,头痛,口苦咽干,舌红,苔*,脉弦数者,多为胆郁痰扰。
若嗅觉迟钝,涕黏白而多,鼻塞头昏,鼻黏膜淡白,鼻甲肿大,面色?白,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弱者,多为肺脾气虚,鼻窍失煦。
若嗅觉迟钝,鼻塞,清涕如水,喷嚏频频,稍遇风寒则加重,鼻腔黏膜灰白或淡白,舌淡苔薄,脉弱者,多为表虚卫外不固,或脏腑虚损,鼻窍失养。
若嗅觉障碍持续,鼻内干燥,鼻涕脓稠,胶结成块,不易擤出,鼻甲萎缩,鼻腔宽大者,多为脏腑虚损,鼻窍失养。
若嗅觉障碍持续,鼻塞呈进行性加重者,多为鼻腔息肉或赘生物所致。
2、典型病例
羊某,男,44岁。年10月10日初诊。主诉:嗅觉消失十余年。病史:患者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嗅觉逐渐丧失,伴有鼻腔、咽部干燥,饮食可,眠差,二便调。全身无其他不适,未予重视。之后渐感嗅觉消失,医院就诊,诊断为“萎缩性鼻炎”,口服西药治疗后(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未见好转。此后曾多方求医治疗,疗效不佳。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就诊。
局部检查:双侧鼻腔稍宽大,双下鼻甲萎缩,鼻黏膜干燥,双侧中鼻道可见少许*痂,无臭气。咽部干燥少津,淋巴滤泡增生。患者发病以来渐感精神欠佳,少气懒言,饮食可,眠差,二便正常,舌体胖磊,色淡红,左侧寸脉较弱,双侧尺脉沉弱,总体脉沉缓。
诊断:失嗅、鼻槁
治法:补肾养心,升清润燥,通利鼻窍,故选用十补心肾丸加减。
具体方药如下:柴胡10,山药30,熟地20,山茱萸20,丹参20,*芪30,桔梗20,白芍30,酸枣仁20,柏子仁20,麦冬10,葛根30。每日一剂,水煎服,共6剂,与鼻渊舒口服液、玉屏风颗粒同时服用,再加三七最细粉及鳖甲最细粉。方药分析:山药、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酸枣仁、柏子仁养血补心,麦冬、葛根生津滋润咽部及鼻腔,桔梗载药上行,因为头面为清阳之窍,丹参活血化瘀,考虑久病入络,加入三七、鳖甲最细粉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二诊药尽6剂后,患者咽干明显好转,睡眠好转,嗅觉无改善,无不良反应,检查同前。本次改换处方:柴胡10,山药30,熟地20,山茱萸20,丹参20,*芪30,桔梗20,白芍30,酸枣仁20,皂角刺10,葛根30。每日1剂,水煎服,共15剂,与鼻渊舒口服液、玉屏风散同时服用,再加三七最细粉及鳖甲最细粉。1个月后,患者自诉鼻、咽干燥感消失,嗅觉突然恢复,对炒菜香味即可闻见。
检查:面色好转,精神状态良好,鼻腔黏膜较前润泽,鼻甲萎缩状较前好转。原方续服15剂后,食物的香味多可闻到,嗅觉恢复基本满意。
证型分析:本案缘于病久损伤正气,加之患者素体肾精亏虚,肾阴无法上达濡养鼻窍、咽喉,鼻窍失养,故鼻窍宽大,嗅觉功能受损。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鼻为心肺之门户。《景岳全书》说:“鼻为肺窍,又曰天牝,乃中气之道,而实心肺之门户。”《难经·四十难》说:“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
(以上为有恒读书《熊大经鼻病治验集成》(主编:谢慧)笔记,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恒好书荐读:
1、《熊大经鼻病治验集成》,主编:谢慧,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实用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主编:熊大经,上海科技出版社
3、《今日中医耳鼻喉科》,主编:熊大经、李凡成,人民卫生出版社
4、《中医耳鼻咽喉科病例详析》,主编:熊大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5、《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主编:熊大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有恒好文荐读:
名老之路:自学成才岳美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