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斑病医院 http://m.39.net/pf/bdfyy/本期导读
王老师出生在中医家庭,父亲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中医教授,但是王老师说他的中医脉诊功夫却不是来自家传,而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诊脉是临床医师的软肋
我想弄清楚怎么回事
医院干了那么多年,亲眼见证西医强大的诊断能力,为什么还要钻到那么古老的脉诊里面?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脉诊是排在最后面一种诊断法,而且现在很多医生都说了「如果*帝老人家还在的话,也会让病人去做B超X光检查的!」
王敬义老师不紧不慢地回答:「中医的特色是脉学,这可以说是中医的绝学。我是在中医药大学长大的,那么多老师我很了解,没有几个能摸脉的,包括我父亲,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看不上父亲的,我还是有点傲气的。
西医的诊断很清楚,中医的诊断不清楚甚至是模棱两可的。我之所以研究脉学,就是因为诊脉是绝大部分中医临床医生包括教授们要露尴尬相的软肋,我就是想搞清楚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真是假。我大概研究了两年的时间,就觉得还可以,有点深入摸到门边了。」
「您靠什么来深入?只是病人吗?」这个话题我喜欢,每次写到脉诊医生的时候,我心里也会跳出很多质疑。
「就是病人,我不太看古书的,一看古书就落入古书那个圈套里面去了,老是找不到规律。你看从春秋开始,三千年了,历代医家那么多写脉学书的人,我觉得他们都没有长进,古代医生在脉学方面没有长进的。
内经没人敢去突破它,那不行啊。到晋代的王叔和,他的书我也读过几年,反复地读,我读书很少,我要研究一个东西就是反复地看它。
看到后来发现王叔和的东西指导不了我们,又读李时珍的书,读完了发现也让人理解不了,李时珍的脑袋也是混乱的,也没把东西说清楚。」
「所以到后来,我不看书了,还得回到寸关尺这来。我先借助西医的检查来推断指导我的脉诊研究,然后再慢慢定位,最后把全身脏器定到了这六个脉上。
我的脉诊完全定型的花了十四、五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脉学体系。按照我的脉学体系,只要你一摸就知道,它是什么样的脏器什么样的病,好比西医的诊断出来了。
比如鼻子的问题,你是过敏性鼻炎还是额窦炎还是上颌窦炎,都能确定出来;颈椎的问题,在第几颈椎我都能定下来;又比如前列腺的问题,是增生了还是炎症阶段,我都能定它。当然,不是所有的病我都能诊断出来,但是常见病应该没问题。」
「不是说中医应该辩证而不是辨病吗,病有千千万,每年都有新的病被发现,哪里摸得完?」这个问题有点专业吧?这几年中医啊,日子没有白过,问完问题我有点小得意地望着王老师的眼睛。
「对,辩证是中医脉学里灵*的地方。」王老师捋了捋额前散乱的头发。
「我先定位,比如鼻子吧,它的定位应该在这儿(右手寸部),最浅的一位,我叫的第一位。
我在这个地方来摸,在第一位不应该出现脉,但是它出现了,就说明你的鼻子有问题,接下来我再定到底是受风寒还是风热引起的,根据脉象上的粗大、细小、有力还是无力,我来定它了,这就辩证了。
如果是受风寒引起的,应该是个紧脉,那我用疏风散寒的药就可以治疗你的鼻子,它就好了,就很简单。」
「如果是风湿,它是细的一个脉象,那么在第一位出现一个细脉,那就说明有湿邪,就会出现头部沉重,颈肩沉重等症状,就辩证了,把西医的辨病和中医的辩证结合起来,特别好。
你看我这个辩,有湿邪在颈椎上,我首先定你的颈椎有问题,然后再定出来是风湿,这样症状就可以定下来,症状都是可以定的,比如手发麻、沉重。
如果我在第一位摸到很大的一个脉象,它是风,风可能引起眩晕的,这个时候我定了颈椎的位置,病人这个地方会疼的,我通过摸脉就知道了。所以说,中医的辩证和西医的诊断就结合起来了。」
「我们就采用先定位再定性,你定好了后就不会有偏差了。比如说头痛,引起头痛的原因太多了,你怎么去定它呢?
病人就说头痛,医生问他是怎么个痛法,热痛、胀痛…..病人有些时候是说不清楚的,全靠号脉来定它。」
二十年后方为医
“我平时爱看金庸的小说,家里有他的全套,那么大一箱子!”王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书剑恩仇录》我看了2遍。还有《笑傲江湖》、《雪山飞孤》、《鹿鼎记》都很有趣。”王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单纯的笑容,那是我们当年上中学租小说看时常见的,而王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了。
退休前,王老师曾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教师。他一直在研究一件事,即,将五脏系统的组织器官在寸关尺上归位。坚持到第五年,他感觉摸出了一点道道。又经过十五六年的摸索,一本《脉论》横空出世。
书中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每个相合脉的脉理、推断出病理变化、推出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对颈椎病、腰椎病、胃病、糖尿病、心绞痛、前列腺疾病、子宫肌瘤等具体的脉位归属和具体的脉象特征进行了描述。
据查阅古代中医学典籍,自清代温病学创立以来到现在,中医理论再无新的突破,而王老师的脉论却做到了。
王老师通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开创了通过脉象分析,先作现代西医诊断,再使用中医进行辩证论治的先河,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真正地相结合,大大增加了脉学的可操作性。
切脉易,识脉难,能以脉析病者更难。
王老师的脉法精准到什么程度?说出来让人惊讶。比如,他认为,右寸第一位属于鼻子,脉细者为额窦筛窦,脉粗者属于上颌窦,还可以分左侧右侧的轻重。女士附件炎症分左右下腹部疼痛,在脉位也有分属,还有男性前列腺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古代医学家都没有留下典籍记载。
对于此,王老师很谦虚,他说:“这一点点心得体会比起航天*事科技发展,简直就是极其渺小不值一提。”
“二十年后方为医”这是《脉论》封面上的一句话,也是王老师的经验之谈,他认为,一名好的中医,起码要经过20年的钻研历练才谈得上入道。
我最喜欢
王老师笑着说,“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是研究心脑血管、不孕不育以及对抗放化疗相关的问题。”他的笑容,就像某个小孩在谈他最喜欢的玩具。
他讲了昨天的一个案例。一名20岁的小伙子,被呼吸不畅困扰了7年,怀疑心肺有问题,医院检查都没有查出病因。王老师一摸脉,发现他心肺良好,而胸椎却有问题,给他进行了简单地胸椎复位后,问题当即解决了八成。小伙子激动得要给王老师跪下。
有一位70多岁的老年人,心口疼了一周,医院做了各种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王老师把脉后说他心脏是好的,问题在胃上。随即开了调理脾胃的中药。果然老人服药后很快痊愈。
这样的事情王老师几乎每天都能遇到。
“由此可见,把脉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很多病通过西医是无法诊断出来的,而这正好是中医的优势。”
王老师认为,一名医生如果无法切脉作诊断,则“虽《千金》在胸,《本草》在握,而良方不可遣,良药不能用。”
通过20分钟的把脉,王老师可以给人做一个全身的中医体检,而检查结果,几乎类似仪器设备的检查。这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有深刻体会。
王老师给人看病有个特点,那就是用脉诊确诊后再用经方治疗,自己少有组方。“老祖宗的方子经过了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实践检验,只要诊断准确,拿来用就是了,用不着自己组方,而且个人的经验极其有限,再好的方子哪里比得了经方有效!”因此,体验过的人都知道,王老师看病,往往一语中的,药精而有效。
不过王老师也有难题。“到目前为止,耳朵和眼睛的脉位还没找到,癌症的脉象特征也没有找到。这是我接下来要研究的方向。”
(脉论升级版)
王老师打算用两年的时间,再出一本书,那将是《脉论》的升级版,他的目标是把所有五脏系统的组织器官在寸关尺上归位,将脉学规范、细化、浅显化、现代化,让所有看过那本书的人,都能学会把脉。让脉图像心电图一样,容易检测容易把握。
王老师特别提到,在基层,特别是偏远地区,他们的医疗条件是很差的,如果医生能学会把脉,那将迅速提升诊病水平,也大大减轻百姓看病的负担。
中医就是生活
最后,我问了一句题外话。“王老师,您在家做家务吗?做饭吗?”
“家务几乎都是我在做呀!买菜做饭,打扫卫生都要做。我喜欢家里整洁,心情舒畅。”
这也是我见到王老师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中医就是生活,专心致志,乐在其中。
正
安
好
课
注:本次课程统一在成都小院开课
从小白到高手,
初学者尽快入门!
久学者突破瓶颈!
学一阵子,用一辈子!
开课时间:年1月1日-3日(第15期)
课程
(无畏老师)
暗号:脉
课程费用
元/人(3天,共24课时)
*满15人开班,20人为上限,精品小班授课,互动体验式教学。
*正安医馆会员、正安文化老学员可享受98折优惠。
*上课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
其他杂费
元/人,包含场地费用、午餐和晚餐费用。
其他费用由学员自理。
注:本次课程统一在成都开课
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