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52家上市公司当“资金倒爷”
被指掏空实体经济
在中国人民银行连续12次提高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货币紧缩*策的叠加效应下,市场的资金变得越来越紧俏,融资成本直线上升。在这一背景下,嗅觉敏感、资金又相对宽裕的部分上市公司动了“凡心”,纷纷做起了“资金倒爷”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中,含有“委托贷款”字样的共有107则,涉及52家上市公司,较去年同期增加32.3%。截至7月底,在上市公司发布的对外委托贷款公告中,年利率最低为12%,最高则达到21.6%。有的公司来自委托贷款的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被评论为“做高利贷倒爷,掏空实体经济”注意到,如今大街小巷铺天盖地都是无担保、无抵押小额贷款的“黑广告”。小企业主马先生告诉,这些贷款都是有猫腻的,比如花旗银行会告诉你他们的贷款利率只有7.75%,但算上账户管理费并考虑实际资金使用效率后,他们的个人无担保贷款的年化融资成本高达25.16%!民间借贷就更不用说了。最新的报道称,浙江的民间借贷利率较高的已达年息48%至60%。在银行资金紧缺、实际利息又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主们将眼光投向了委托贷款。而在“有钱就是爷”的日子里,融资相对要容易得多的上市公司不愿放弃这块“肥肉”,不仅将自有资金放出,甚至有的还想方设法从银行搞贷款来放款,做起了“二道贩子”如果一切顺利,上市公司的行为无可厚非。但是,投资者怕的是为此承受的风险太大。类似香溢融通、ST波导等上市公司已出现委托贷款逾期的案例。有学者认为,正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资金应该投向公司的募投项目。虽然委托贷款的利率高,但隐含风险也很大,且对业绩的支撑不可持续。据《上海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