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鼻孔息肉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睡前阅读春天来了吃江鲜的时候到了
TUhjnbcbe - 2020/7/16 15:51:00

【睡前阅读】春天来了,吃江鲜的时候到了


野生鮰鱼以粉白色取胜。养殖倒不是难事,但养于流水者身体还是粉白,养于止水者就变成灰青色了。 春季一到,沿着长江的各地馆子,皆打出“长江四鲜”的招牌。 从前只有鲥鱼、刀鱼和河鲀的三鲜之说,问题是当今鲥鱼绝迹、刀鱼稀缺、河鲀又一向是危险食品,后来虽然养殖成功,但鲥鱼是舶来的美国种,刀鱼和河鲀养后也逊色几分,总之三鲜之名,有点名不符实。 所以干脆把鮰鱼也列进去。这家伙不像鲥鱼、刀鱼那么珍贵,也不像河鲀背有恶名在身,接受度反而较高,而且既是长江沿岸的地域性食材,又以春季最当造,和其他三鲜并列,是有资格的。 其实秋季也肥,所谓桃花鮰和菊花鮰,皆是上品,不必非凑春天的热闹不可。 长江鮰鱼,学名长吻鮠,此鱼在长江上中下游均有分布,各地的叫法不同,四川名“江团”,贵州名“习鱼”,湖北则干脆以“肥鱼”称之,可见其肥得漏油。江浙沪叫成“鮰鱼”的原因,是因为洄游的生理特性。 上中游的长江水流湍急,当地的鮰鱼肉质较紧,历来被视作大补之物,下游的话,只有长江口南通狼山与宝山吴淞一带“白吉鮰”才算好货。 此鱼属于鲶形目鲿科,有四条胡须,和鲶鱼是亲戚,外观较接近。更容易混淆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美国引进的斑点叉尾鮰,也有一个“鮰”字。此鱼倒是正宗的鲶形目鮰科,常用来冒充我们的鮰鱼,四川人称为“沟鲶”,明显区别于鮰鱼的别名“江团”。后者的特征是吻呈锥形,明显地向前突出,故名“长吻”。 野生鮰鱼以粉白色取胜,十分可爱。养殖倒不是难事,但养于流水者身体还是粉白,养于止水者就变成灰青色了,远远望去,确实和鲶鱼或者斑点叉尾鮰差不太多。 当然是粉白色为佳,苏东坡形容鮰鱼的名句“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要是换成黑漆漆的一团,就大煞风景了。 杀鮰鱼要先拍晕再下刀,否则滑溜溜的,根本没法动手。这种血淋淋的事情,还是请小贩代劳为好。 鮰鱼虽肥,但仍要与猪油搭配,不然味道一定逊色,是烹饪上的要诀。 四川的清蒸江团,在鱼身上剞几刀,用盐和绍酒腌一腌,刀口插入火腿和香菇片。加盐、绍酒、葱姜、清汤,盖上油,猛火蒸三十分钟,弃去油、葱姜即成。吃时跟姜汁碟上桌。石首的笔架鱼肚 湖北人常用鮰鱼滚汤,色白如奶,当然也要下点猪油。他们把鮰鱼鳔制成干货,石首的笔架鱼肚是很出名的。 本帮菜的红烧鮰鱼,值得介绍一番。此菜安徽有之,湖北有之,上海的有什么特别?原来他处红烧只是煎鱼后下酱油,最后勾芡罢了,我们的手法,讲究自来芡,另有一功。 具体的做法是: 一、鮰鱼切长方块,竹笋切滚刀块。 二、用豆油煎鮰鱼至变色,下绍酒、酱油、盐、糖,烧至鮰鱼上色,再下肉汤烧开。 三、加盖,中火烧至汤汁稠浓,下猪油,转小火焖半个钟头。 四、下笋块和猪油,转微火再焖十五分钟,汁呈胶状。 五、转回猛火,又下猪油,晃锅使汁包住鱼块,下葱段起锅。 整个过程,三次换火,三次下猪油,烧足一个钟头,对厨师是严格的考验。一再说了,本帮菜浓油赤酱,不是一手酱油瓶、一手糖罐子那么简单。


澎湃新闻报料:4009-20-4009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综合,

1
查看完整版本: 睡前阅读春天来了吃江鲜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