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鼻孔息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上颌窦内外提升术中注意事项刘传通
TUhjnbcbe - 2021/8/12 0:33:00
白癜风治疗最新方法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49431.html

年7月19日——上颌窦底提升论坛

刘传通教授开门见山,根据ITI口腔种植临床指南第五卷《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程序》,直接展示了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可能遇到的并发症。

可见,侧壁开窗术式中出现并发症的类型和概率均高于穿牙槽嵴的手术,其中,黏膜穿孔是发生率最高的;而血管损伤导致的出血虽然少见,但是风险较大;种植体脱入上颌窦的病例发生率不高,这可以通过植体的选择来避免。

那么,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如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生时又如何处理,刘传通教授从解剖因素的考量入手,结合自己的病例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1、施耐德膜(Schneiderianmembrane)的特点

施耐德膜有三层结构(上皮层、固有层、骨膜层),穿孔的时候可从黏膜的断面看到这三层结构。黏膜血管较少(颜色苍白),弹性纤维较少(容易剥离),厚度为0.45-1.40mm。薄层黏膜会增加术中穿孔的风险,因此预测黏膜厚度的任何术前发现,均会潜在性的帮助外科程序中的骨窗制备过程。

临床上切记:如果在CBCT或CT中上颌窦黏膜的厚度大于5mm,可能需要耳鼻喉专家的会诊,因为术后上颌窦裂孔阻塞的风险很大。

2、上颌窦底提升术前必须确认上颌窦裂孔是否通畅,因为术后会有局部水肿,若不通畅会导致引流受阻而引起炎症。

3、上颌窦分隔:不同的分隔形态需要相应的处理,刘传通教授在此通过两个病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CASE1:患者16、17缺失,软组织愈合欠佳。CBCT显示:

上颌窦近中有一斜行的分隔,但距植入位点嵴顶处垂直距离约有13mm,初步判断风险较低;另外拔牙窝愈合不良,嵴顶处未见骨皮质影像,植入种植体可能无法达到双皮质固位,因此决定先只进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

术中在往近中剥离的时候遇到分隔,导致黏膜穿孔,且越剥离穿孔越大,很难将破孔周围的黏膜与窦壁分离,因此术中无法修补。但为了方便第二次黏膜的剥离,术中磨除了部分上颌窦分隔,用生物膜关闭开窗窗口。

患者术后一年复诊准备第二次手术(正常情况下三个月即可):

术前再次拍摄CBCT,进行了上颌窦三维重建,可见近中间隔成刀刃状,这是导致第一次手术黏膜穿孔的主要原因,若术前遇到这种情况,应先进行特殊处理。

术中在第一次开窗位点的基础上,向近中扩大了窗口,便于剥离窦间隔处的黏膜。这一次手术再次出现了黏膜穿孔的情况,但穿孔的位点靠外,肉眼可见,因此在破孔处扩大剥离后用可吸收胶原膜进行了修补。距第一次手术一年后由于嵴顶处骨皮质形成,于是同期植入了两颗颈部膨大的植体。在窦嵴距较低的情况下,刘教授建议大家使用颈部有膨大的软组织水平植体,可以有效避免植体掉入上颌窦内。最后用PRF覆盖窗口,缝合。

术后、术后半年、术后两年、术后三年的影像学检查分别如图所示,植体周围成骨及骨维持效果良好。

CASE2:窦底处有分隔,术中以分隔为界,开两个窗,分别进行窦底黏膜的剥离。但在术中由于目测不准确,分隔的位置判断有误,因此多开了一个窗口。

通过这两个病例提示大家:

间隔可以移除,以便骨移植物充满上颌窦底

修改开窗的设计,遵循上颌窦底和窦分隔的轮廓,在膜提升的地方形成一个“W”形的骨窗或者两个窗口

4、水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

CASE3:16缺失半年,CBCT可见窦嵴距3.6mm,嵴顶处骨皮质形成,决定使用水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黏膜的提升。手术注水提升过程中,回吸无空气吸出,注入生理盐水3ml,吸出所有液体;最后植入、缝合。

术后拍X片未见液平等穿孔现象。但术后第二天,患者出现头痛、眶下压痛等上颌窦炎的症状,拍摄CBCT可见黏膜增厚,水肿明显。

但由于该患者上颌窦裂孔通畅,未对其进行过多的处理,只是观察随访,2周后再次拍摄CBCT可见水肿有所减轻,半年后水肿完全消失,植体周围有新骨形成。

反思:水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注入的液体不能超过1ml!应该1ml液体反复吸出注入。注水过多会导致黏膜被过度的剥离,且剥离范围无法控制,可能会导致术后出现上颌窦炎的症状。

5、血管破损导致的出血

大家知道,上颌窦的血供来源于眶下动脉、腭大动脉和上牙槽后动脉,其中,上牙槽后动脉可能穿越计划进行侧壁骨开窗预备的区域,刘教授通过借用宿玉成教授的一个上颌窦动脉出血视频警示大家,非外科医生在术中遇到出血的情况会比较慌乱,因此一定要提前做好出血的预防:

预先了解上颌窦侧壁的骨内动脉的位置,在侧壁开窗提升上颌窦底的手术中尽量避开动脉,防止过量的出血。

如果不能调整避开动脉,临床医生需要做好控制出血的准备,如:钳压骨、烧灼、骨蜡的使用、缝合线和其它的措施。

6、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感染的处理

最后,刘传通教授展示了一个进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感染的病例。术中再次开窗,可见窗口处有大量炎性分泌物,彻底清创、冲洗后,再次植入骨替代材料,生物膜覆盖,关闭切口。术后愈合情况良好。半年后拍摄CBCT可见植体周围已有新骨形成,未再出现感染的症状。

笔者心得

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刘传通教授从解剖因素入手进行分析,通过自己出现问题的几个病例,详细的为大家解答了术前应该考量哪些因素,上颌窦分隔如何处理,动脉破损导致的出血怎么解决,水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注意事项,破损大的上颌窦黏膜如何修复等问题。从刘传通教授的精彩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并发症的处理,最重要的是预防。因此术前一定要对患者的上颌窦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不仅要知道窦嵴之间的距离,还要了解窦底的形态,是否有分隔,黏膜的厚度,窦腔内是否有炎症,裂孔是否通畅等。只有将上颌窦的各方面信息烂熟于心后,才能在术中游刃有余,防范于未然。

作者简介

周乔

重庆医院种植科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硕士

重庆种植培训中心(CITC)讲师

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会员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会员

擅长各类牙缺失的种植修复、牙周炎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以及种植体周围炎的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颌窦内外提升术中注意事项刘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