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鼻孔息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手阳明大肠经
TUhjnbcbe - 2022/6/5 16:55:00

手阳明大肠经(5点-7点)

(????点击文字即可查询本经穴位)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图片来源:网络)

二手阳明属大肠,臂前外侧须审量。

商阳食指内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

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间。

阳溪腕上两筋内,偏历腕上三寸量。

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

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逢。

曲池屈肘纹头尽,肘髎大骨外廉旁。

肘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

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藏。

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鼎上结喉旁。

禾髎水沟旁半寸,鼻旁五分是迎香。

分布径路:本经承受太阴肺经的支脉,从食指的桡侧端起始(商阳),沿着食指的桡侧缘,向上经过第一、第二掌骨之间,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的中间,沿上肢外侧的前缘,到肩关节前上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到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肺脏,向下穿过膈肌,入属大肠。

它的上行一支,从锁骨上窝分出,上行颈部,贯串面颊,进入下齿中,再回出来挟口两旁,在人中沟处左右交会,左边的经脉交叉到右边去,右边的经脉交叉到左边来,然后上行挟着鼻孔,到鼻翼两旁(迎香),再上行交会足阳明胃经。

络属脏腑:属大肠,络肺。

经过器官:口,下齿,鼻。

图解: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

经证:目*,口干,鼻流清涕,出鼻血,齿痛,颈肿,喉咙痛,肩臂前加疼痛,食指不能运用,经脉分布处出现灼热肿胀,或僵冷(均属本经发生病变)。

腑证:可见肠中切痛,便秘,泄泻,下血,脱肛,飧泄怯冷诸疾。正如经文所述: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慄不复(《灵枢?经脉》)。

本经受手太阴之交,经脉走行方向是从手走头,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全经计有20个经穴,体表起于商阳,止于迎香,络在偏历,郄会温溜。本经取穴要点是,应掌握第二掌指关节前后、掌骨间、筋骨间、屈肘纹头、胸锁乳突肌与喉结以及三角肌等解剖标志。如于第二掌指关节前后取二间、三间;在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中点取合谷;腕部拇伸长、短肌腱之间取阳溪;屈肘桡侧横纹头取曲池;颈部与喉结平齐,在胸锁乳突肌之间取扶突;于三角肌前下缘与肱骨的交点处取臂臑;于肩峰前缘直下之骨下陷,当患者手臂平举,肩端大骨下缘即现一凹陷,于陷处取肩髃。

本经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应注意属大肠络肺,通过横膈,经锁骨上窝,达颈项。由于大肠属金,合于秋气,其生理特点是多气多血,卯时气血最旺。外邪侵入,经气有所变动,壅滞不通,可发生循行所到之处——下齿疼痛,颈部肿大,肩背胀痛,大指次指痛;凡实邪为患侧见齿衄,耳聋,属虚则见牙齿发冷,胸膈闭塞,故本经腧穴主要用于头面、肠胃,以及神志、皮肤等病变。如手三里、上廉、下廉、二间、三间、阳溪、温溜多用于胃腹作胀,恶心呕吐,腹泻肠鸣;商阳、迎香、偏历能宣肺解表,多用于喘息,气满胸中,咳嗽短气;合谷用于一切面部疾患;温溜能止衄血;迎香可治面痒,鼻塞不通;臂臑用治目疾;阳溪可治癫、狂、痫;曲池善止癫狂善惊,又主一切皮肤瘙痒,疥疮及发热疾患。

原穴:合谷。络穴:偏历。郄穴:温溜。

五输穴:井(金)商阳,荥(水)二间,输(木)三间,经(火)阳溪,合(土)曲池。

针刺注意:刺合谷透劳宫要使手指呈半握拳状,取2寸长毫针,针尖向小指侧缓慢进针,以防伤动脉,引起血肿;一般刺1.5寸即可产生向上放散性针感,可上达肘臂,下达指端。巨骨不可深刺,防伤肺脏,造成气胸。扶突、天鼎位于颈部,要缓慢进针,避开动脉,以免刺破颈动脉。

-END-

挑羊毛疔术

长按上方扫码即可

1
查看完整版本: 手阳明大肠经